核心提示:辽宁省法库县灵山湖是我国北方荷花的发源地,它的历史故事已流传千年,就像那优雅圣洁的荷花贵为辽朝的国花一样,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事情要从公元983年圣宗统和元年说起。公元982年,大辽国皇帝景宗病殁,...
辽宁省法库县灵山湖是我国北方荷花的发源地,它的历史故事已流传千年,就像那优雅圣洁的荷花贵为辽朝的国花一样,流芳百世,经久不衰。事情要从公元983年圣宗统和元年说起。公元982年,大辽国皇帝景宗病殁,三十五岁的他撒手人寰,留下大辽江山于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和只有二十九岁的太后萧绰母子。当时大辽内部宗室衰弱,八部力量十分强大,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圣宗和萧绰构成极大威胁 。景宗帝生前所推行的新政何去何从,乃至隆绪母子的生命都命悬一线微弱累卵。
在这历史紧要关头,太后萧绰以超凡的魄力力推新政,图强改革,倚重前枢密院使耶律斜轸和后枢密院使韩德让参决大政,改换一批朝臣,并设法消除了八部的兵权。她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大辽各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终使辽国百姓富足,国势强盛。短短三、四年时间便使大辽内部得到了基本安稳,新政也在推行中初见成效。
而此时的大宋君臣看准了辽国皇室孤儿寡母人弱言微,正是举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之际,便于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即公元986年)春,三路攻辽,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岐沟关之战,结果北宋军队打败,“岐沟之蹶,宋终不振”。
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 ,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结果宋军大胜。由于大将萧挞凛阵亡,加上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 渊 之盟”。
由于“澶渊之盟”的签订,这个不可一世的草原帝国,终于停止了南下的脚步。从此,契丹和大宋的边境贸易往来不断,两国边民和平共处,两国有了难得的休养生息,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澶渊之盟”还有一些详情也许不为人知。
当时,大将萧挞凛的阵亡对大辽军队的士气打击颇大,萧太后意欲与大宋议和,于是征求权臣韩德让的意见看如何是好。
韩德让本是汉人,祖父三代效力于大辽,为大辽的兴起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韩德让,少年曾与太后定过婚约,虽未成百年之美,但二人情深意笃,再者圣宗刚刚即位之初 ,没有韩德让出谋划策的鼎力支持,根本就没有她们母子平稳的君临天下和大辽今日的空前强大。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两人早已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太后对韩得让的意见可谓言听计从信任有加。
韩德让闻言太后想却兵义和,也颇表赞同,他说:“目前辽国军威士气空前低迷,战期过长我方后勤补给会更加困难,适合速战速决而不能打消耗战 ,宋国军队则反之,宋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适合长期对峙。还有就是,前方久久不能取胜,后方虽较以前大为安稳,日久八部残余或生变故 。”太后深以为然,遂决定议和。韩德让又说:“宋国乃文化礼仪之邦,既然太后决定议和,那就该体现出我们的诚意来,我看除了让使者拿着您的亲笔议和书信,还应该送上一些礼物。”太后以为是,遂问送上些什么东西为好。韩德让稍做沉思回答:“送些上好的貂皮为妙。”太后不解。 韩德让解释:“宋国既是礼仪之邦,便会对您送的礼物多有揣测。那貂皮在宋人的眼里就是‘裘’,与‘求’谐音。这样一来 ,既体现我们的诚意又含而不露地突出我们求和的意愿来,想必那些自以是的汉人也不敢小瞧我们契丹人,说我们是蛮夷不晓文化之辈了。 ” 太后觉得此种说法甚是绝妙。
宋朝真宗皇帝闻报有契丹使者前来,迫不及待招上堂来。其实,真宗帝此次前线督战,全都是宰相寇准的主张,依他自己主张早已经迁都逃跑了,好在上苍赐福这仗总算打胜了,他巴不得早早罢兵回宫。听说契丹人要来议和,他恨不得即刻应允。契丹使臣递上了国书和礼物便回驿馆待等回音。
真宗招齐文武官员,令中军官当众宣读:“大宋真宗陛下,你我两国刀兵数载,生民涂炭,哀鸿遍野……”有部分官员微微颔首,亦有许多官员不以为然,“……切望双方止刀兵、某民生,两国修好、永不互犯”。真宗心中大喜,征求各位臣工的意见。随之,主战与主和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真宗手起旨落:和!主战者再不敢言语,遂就如何回复契丹使者再议。
丞相寇准上前一步奏到:“既然陛下决定与契丹人议和,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也应该显示出大宋国的尊严与威仪来。他们送过来‘貂裘’既是‘求’也是‘刁’,那我们也应该送上一些东西给他们。”“那是那是,送什么合适呢?”“依臣之见,送些由各地呈上来的莲籽最好。尤其是许昌的莲籽,质量优品种全,要多送些,让他们大辽上下都开满荷花。”真宗遂吩咐下去准备礼物。
第二天,宋使臣曹利用依命来到契丹营地递交了大宋国书和礼品后,便打道回营。回到宋营来到中军大帐面见真宗和众群臣,呈明一切顺利,真宗感到非常满意。有好事者问曹利用,你看那契丹天后有何不同,曹答道:“吾观之君臣,静夺其目,动夺其魂,虽年逾半百,风采依旧,貌美威仪矣!”众人面面相觑顿不再言他。
却说契丹使者带回了大宋的议和回复国书和礼品,呈给皇帝和太后看后,百思不得其解,韩德让看罢礼品后一声赞叹:“不愧是中原大地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的确博大精深啊!”太后和众群臣还是不解,韩德让上前进一步解释道:“那莲籽,其实就是荷花籽。他们取莲之音,实为‘联’意,更深的意思在于莲子生荷,取‘和’之意,中原文化之精髓就在于‘和为贵’。再者,大宋皇帝言说莲子取于全国各地,意在广泛。着重提及许昌,更具深意,那是大宋期许我们大辽‘繁荣昌盛’之美意,实潜恭维之情。”
“确是坐轿子的中原人比我们骑马的人思虑的周全啊!”萧太后听罢甚是欢喜。之后便是两国互派使者,确定于澶渊正式订立盟约,“澶渊之盟”逾期顺利交割。
盟定交割完毕,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罢兵回师。时值寒冬腊月,萧太后及圣宗皇帝率领大军一路向北,至南京析津府(北京)留下大将耶律休哥镇守外,其余各部携带战利品及所虏汉民各自归建。
却说萧太后和韩德让等亲臣在南京稍做停留便继续北上返回上京。行军途中韩德让建议太后同到他的属州射猎观光,太后不加思索欣然同意。于是,率亲兵卫队经山海关过显州,直奔宗州而来。
那宗州号称“平原之巅、山之首尾”,是韩德让以所虏汉民为主建立的“头下州”。宗州城便建在巴尔虎山脚下,既“平原之巅 ”,方圆数百公里唯此最高,登高望去一览无余,美不胜收。
灵山湖,位于宗州城东15公里,此湖无论旱涝皆碧波荡漾,韩德让鞭指前方一一介绍。太后知道,韩德让此番盛意一定另有隐情。果然不出所料,韩德让策马来到太后近前,马鞭往前一指道:“此山有座寺庙叫望海寺,因一位叫做望海的高僧得名。当年先祖父韩知古能辗转从中原来到北国效力于大辽,全凭望海高僧的指点才做出如此重大选择。”当时望海高僧还对祖父说:“国衰良臣涌,国兴佞臣旺,这是大汉以来历代共同的诟病。远及炎黄蚩尤,近有匈奴、突厥、鲜卑,也就是契丹的先人等等,没有这些小溪,黄河岂成巨澜?此乃同源分流而已。眼下,契丹人等北方各部族,地处高寒,靠渔猎为生,性情骁勇,狂浪不羁,乍脱蛮荒, 不闻文明,遂屡而南侵,为患中原,然则其深赞中原之文化,向往华夏之文明,仰圣贤之道德,凡此种种足见其可教也。目前,看似契丹强, 大宋弱,细观之,贫僧以为胜败各存一半。契丹武胜,大宋文胜!都是华夏支脉,倘若互相取长补短,久之乃华夏大胜矣!”太后听罢喃喃道:“文不盛武难成,海东青再威猛也不能圈在已有的天空,还要练就更坚硬的翅膀啊!”
韩德让继续说:“我们真的应该更好地向中原汉人学习更多的东西,就拿那些莲籽来说吧,我们契丹人只看到它是荷花籽这一个方面,人家却能演绎出众多的道理来。我们何不围绕大宋送来的那些莲子做文章,力行推广汉学,教化臣民,开悟天下众生。我想先在宗州这里作为源头,在全国推广开来。”太后明白了此地对于韩德让的深远意义,又听了他要以汉学增强国力,自是大加赞许,别无他意。
说话间,马队已经来到灵山湖跟前,一块大石碑醒目侧立于旁,太后提马观看,上面写着“灵湖启悟”四个大字。韩德让察觉太后不解其意,便解释道:“陛下请看湖面,虽是寒冬腊月,湖面依然冰封雪盖,但湖面上方却依然被薄雾所笼罩,若是另外三季则更加弥漫于空,好似仙境,周围山林花草映衬得更显奇妙无比,这碑文原也是望海高僧所题。这里汉人居多,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我觉得把荷花种在这里最为合适……”太后此时早已沉浸于这美不胜收的意境里,她似乎没有听见韩德让在说些什么,凭她的聪慧,她能感悟得更多。
二人提马沿湖边跑了一大圈。太后遂吩咐手下,将荷花籽于本年种于这里。
韩德让决定在来年荷花盛开之时,于灵山湖举办一个荷花会来推崇“和”之理念, 他要求在汉学堂里倍加有关“和”文化的课程。同时,鼓励老师和学生认识荷、了解荷,读荷诗、诵荷词。总之,因 “和”而解读“荷 ” ,因“荷” 而喜欢“和” ,从而达到接受“和文化”的目的。
荷花怒放的季节转眼而至,那些经过汉人花匠精心侍弄的莲子终于有了令人咂舌的成果,各色花开异彩纷呈,清清之水映衬着碧绿的荷叶,或三五层叠,或颤颤悠悠地铺在软软的湖面之上。北方的契丹百姓哪里见过这般景色,加上老师们讲解的有关荷花的种种“美德”,更是喜出望外。
于是,在灵湖的周围出现了荷花牌楼、荷花驿站等,还对那些不知名字的荷花起名登记造册,比如有以太后小名燕燕命名的“燕荷 ”,以韩德让“澶渊之盟”后被赐名命名的“隆运荷”,当时重臣王继忠为辽宋和平亦贡献重大,更有以其名命名的“忠莲”,还有以太后姐姐萧莺歌命名的“莺荷”等等。
由于提前昭告四方,荷花会这天,灵山湖周畔人山人海,附近居住的头下州汉人,连同远道而来的契丹人不分彼此或席地而坐,或架起帐篷,拖家带口,和谐景象 ,是这个草原民族亘古未有的。
盛会依契丹传统表演射柳、蹴鞠等节目过后,最后一项活动是人们围绕湖边指认可以为自己祈福的荷花,这项活动叫做“自主花” 。比如两个年轻男女要联姻,他们沿着湖边寻找“琥珀莲”进行膜拜,契丹人笃信琥珀为定魂之物,所以如此命名。找到之后,也会获得周围人的美好祝福。还有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健康的,寻找“直鲁古荷”膜拜。(因“专事针灸”之学的一代名医直鲁古命名。他总结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和针灸理论写成《脉诀》和《针灸书》。他的著述,一直流传到明代,为我国的针灸学作出了贡献。)契丹人弯弓射猎本天性,当然要祈求自己马儿肥壮,马具精良,许多人寻找“鞍勒荷”膜拜。(辽代马具鞍勒,做工已经极为精细,装饰华丽。盟定澶渊之后鞍勒常常以辽朝“名优产品”的身份,作为贵重礼品赠遗宋朝。)许多契丹人还尤喜“捺钵荷”,因为捺钵不仅是契丹人的游牧渔猎生活习俗,更是契丹人首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进行流动行政。对于这种廵狩形式契丹语称之为“四时捺钵”。
各类荷花皆有所属,不一一列举。从此,荷花便从这“千里碧波翠,万顷荷花香”的灵山湖传播开来了。
次年,大辽上下开始尊崇荷花,形成一片以“荷”为贵的国风。除了以君主良臣命花名之外,朝廷还给各行各业贡献卓著者分封荷花。比如文官、武官政绩突出者,文封“卧龙荷”,武封“将军莲”等。由于分封荷花这一举措,让民间流传着一段段佳话。
在统和十四年时候,有位叫做邢抱朴的官员,应州人,被韩德让荐为参知政事,是去诸道视察各县令,决议升降,当时颇得人心。但不久因为母亲去世而辞职守孝,朝廷让其复官,他始终不从,宰相私下再三传达皇帝的意思,才复职。大辽上下人人皆以他为孝之典范,后来被分封“孝莲”。
与“孝莲”齐名的,还有一种荷花叫“禧荷”,来自1095年。当时松山州刺史萧义(故里为今法库境内头下军州城)次女“师姑”入宫,嫁给燕王耶律延禧,场面盛大,被分封的荷花叫做“禧荷”,随行侍女们每人头戴一朵,犹如“禧”从天降。从此待嫁的女子都喜欢头戴“禧荷”,希望自己将来嫁个好郎君。
“师姑”既是后来的耶律德妃,因耶律延禧对其宠爱有加,破例让其在娘家举行“再生礼”,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本命年”,被分封“地支莲”。萧义之墓就在现今法库县圣迹山之上,1976年出土之时,墓志上清晰地记载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历史故事。
还有一种“祈天荷”全国上下无人不晓。因当时辽国有一重要礼仪谓柴册礼,积薪为坛,皇帝受群臣所上玉册,然后燔柴祀天,谓之柴册。在柴坛周围,会供奉一种绿色如玉的荷花,既是“祈天荷”。
就这样,大辽时期因荷兴起的汉文化空前繁荣,全国各地荷花满池,有的来自分封赏赐,有的从灵山湖采集。声誉已经波及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使臣来访除了赠以茶叶、食物等礼品外,荷花必不可少,以表友好和谐。
此乃:历史一去不复返,但见灵水润千年。荷花永生锦绣地,澶渊佳话系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