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字霆在法库还建一所电灯厂,与平治中学同时开工,厂址设在法库镇东街。厂内忙碌施工,街上埋杆架线,到一九二七年春全部完工。电灯厂装机容量三百五十马力,引擎立式汽轮机。电灯厂的建设不仅仅是给这座小山城增添了光亮,对粮谷加工、手工业生产、教育、文化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这年春平治中学也迁入新校舍。杨宇霆任校长,因为军务在身,聘教育局长王鉴甫为校务长,代行校长职务。北京师大毕业的阎宝海为总务长,主持教务、训育、庶务等事宜。学校不惜重金从外地聘来高水平的教师:有北大毕业的刘海门、杨熙远,北师大毕业的王定、金铁珊,北师大研究生王云皋、赵小松,沈阳高师毕业的号称桐城派的语文教师李秋潭,体、音,美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专业教师任教。学校设备较完善,有理化室、藏书室、体育室等等。
学校分高中部、初中部,附设小学部。高中分文、理两科。杨宇霆的军务、政务都很忙,他还几次来到平治中学视察。教室、实验室、礼堂、宿舍等都亲自去看。他对学校老师很尊重,对学生也很客气。杨字霆给平治中学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字霆在家乡蛇山沟为农民办了一所业余学堂,聘请有中等师范以上文化的教师四名。没有课本,教师自己动手编写,通俗易懂,容易读,农民愿意背诵。至今村中有的老人还能背上几句。如:张三是个远方人,满口说的南方音。他到铺里买绸缎,说了半天听不清,夜校念了千字课,识文断字大欢心,铺里东西他会写,哪愁不是本地人。
杨字霆为改变家乡农业固有品类,在高梁的基础上还想增加新品种水稻。二十年代东北地区很少有人种水田,家乡人不仅不会种,有些人也未听说过。杨字霆就向他们讲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日本人种水田既高产,大米又好吃,又多卖钱,以此开导群众。还给他们请来技术指导,在法库东部大公主屯村一带,辽河沿修筑水利设施,开辟部分水田。筹划尚未展开,杨公辞世,这项事业中途停止。但对后来种水稻,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从上述工程及各项建设来看,杨宇霆是很关心法库家乡的建设。笔者在《台湾省史料丛稿》②一书中看到杨字霆给当时法库县知事于麟阁的复信,可以看出他的心情。特将此信全文录下:
灌沂(于麟阁字灌沂)仁兄县长大鉴:
奉读惠书,就审新猷为卓越,荩社绥和,式孚下颂,敝县风气初开,诸端待理,想贤者敷治,必能咸得其宜,而关于培养林木,修缮道路,以及教育,卫生诸事,尤为要图。弟近来旋里,诸多隔阂,尚希时赐教言,以匡不逮,专此,复颂升棋,并贺春禧
缮 九日
弟杨邻葛再拜
杨宇霆在家乡法库创办的实业和教育,都是高水平的对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核心提示:温丽和搜集整理 一 杨宇霆,号凌阁,后改称邻葛,祖籍河北滦州戴家岭人。清末因受灾荒由其祖父杨正荣迁居关外,至法库边门附近蛇山沟村落脚。初来此地家境贫寒,或为人雇工,或租佃种田。杨正荣有四子,次...
二
杨宇霆的家乡法库蛇山沟村后有山,山巅之阳有一石洞,洞中有数尊石佛,有人说:其中一尊面宽耳厚很象邻葛。他以为自己有神仙之缘,曾提词曰:“佛之洞天,吾之乡里,唯佛与我,彼此相依。”还请石匠雕刻一尊菩萨石像放入洞中。杨宇霆每次回家都在村外下车,先看伯父,再看父亲,然后便登山到石佛洞中,烧香叩拜,再去县城。
法库当时地处清代柳条边门,北面临近蒙古草原,教育十分落后,杨宇霆筹款为家乡法库创办了平治中学,取其平民治校之意。当时在外地做官的法库人,都被聘为校董,要求他们解囊支助家乡办学。洮昌道尹李香斋,广信公司总办张霭如,榷运局长靳造华,县长任化亭等都成了校董,并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款。杨宇霆自己更是倾囊投资。共筹大洋四十万圆。校址定在法库西街路北。一九二五年动工修建,烧砖备料,木材、水泥都从沈阳运来,一辆辆马车络驿不绝。工地上材料如山,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成教学楼,办公四合院,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校门和传达室,礼堂、操场,围墙等。这在当时是一所非常好的中等学校。
作者:温丽和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