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风情小镇模拟图
裴元博先生言,这个朝代国民富庶,科技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多民族国家开创性地实行一国两制。这是盛唐吗?不,这是辽。
著名考古专家冯永谦先生说:“我们讲历史,讲文明,言必称唐宋元明,却根本不提辽,把辽当做是草原来的野蛮民族,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在冯先生看来,辽风华绝代,出现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繁华。而沈阳法库地区作为辽代后族最集中的聚居地,仅辽代古城址即达22座之多,遍布县内各地,这充分反映出法库地区在辽代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遗憾的是,多少年来,这样精彩的历史就一直被搁置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任凭古城残破,任凭风华凋零。昨天,沈阳辽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有专家言,是该让这些古城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1、繁华富庶的辽帝国
即使遇到天灾不收获,国库的粮食也可“恤饥贫”
辽帝国农业发达,甚至超过农耕为主的北宋。公元1005年,北宋边城缺乏军粮,北宋朝廷“出内帑香药二十万贯往彼供给”,用于购买粟麦。历史记载,辽帝国建国后,“专意于农”,开垦农田、鼓励耕作,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辽帝国的农业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商品,辽政府甚至扬言“五稼不登,开帑藏而代民税,螟蝗为灾,罢徭役以恤饥贫”。意思就是说,遇到天灾不收获,没问题,国库的粮食足够用,大家不用担心没粮食吃。辽道宗初年,1017年前后,辽斗粟6钱,而比其早几十年的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斗粟10钱。也就是说,辽帝国的物价,要比北宋低差不多一半。
赋税也低。辽代实际税率没有可考证的文献记载,但从耕种荒地免交十年租税以及岁饥之年减免赋税的情况看,与苏辙所记“赋役颇轻”的说法正相吻合。轻赋税政策刺激了生产力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境外汉族民众的涌入,更多的荒田被开垦,国家的赋税收入反而越来越多。赋税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地保证了政府和军队的开支,并为进行平抑物价、调剂丰歉、赈济实民、稳定市场提供了可靠保证。
宋朝建立后,史称“每以恤民为先务,累朝相承,凡无名苛细之敛,常加划革”,就是说,为了老百姓,革除了很多苛捐杂税,但其实划革的并不多。比如,唐朝开始有加纳十分之一谷粟,称为省耗之说,到了宋代不仅增加为十分之二,而且还增收十分之二的雀鼠耗。北宋商人在榷场与辽、西夏商人交易,税率甚至高达80%~100%。以至于朱熹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俱备”。
辽帝国实行“因俗而治”的一国两制制度,政治上开放;重视农、牧、工并重,经济上很发达;崇尚儒家经典,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文化上很先进;金属锻冶、活字印刷等技术高于同时代世界各地,科技上很领先;绘画、雕刻、舞蹈等艺术精湛,快人眼目。近年出土的辽代器物中,金属契丹字模和玉石契丹字模填补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没有实物证明的空白。从实物证实的角度看,活字印刷发明于辽;辽人的绘画,多取材于辽人的日常生活,其艺术水平和人文内涵都堪与同时期的北宋《清明上河图》媲美。加之物价低税收低,军事强大,疆域广大,可以说,辽帝国子民的幸福感是要强过同时代的北宋的。至少,辽帝国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来自草原的野蛮民族。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院研究员黄镛先生,为筹备建设法库辽代风情小镇,一年多来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辽代的政治体制架构及智慧、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产、教育发达程度及成果、艺术造诣水准及作品、科技产品档次及发明,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