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库文化 >> 鱼梁纪事 >> 内容

历史探寻:法库门的‘闯关东’人与百年商业老街

时间:2013-11-2 9:14:45 点击:

  核心提示:当你与老年人谈起自己祖先的原籍或打开老家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的祖先是从关内过来的,既多数是闯关东人的后代。我和我妻子的祖先都是关内人,我的祖先是河北冀东丰润县人,妻子的祖先是河北冀中平原...
    当你与老年人谈起自己祖先的原籍或打开老家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的祖先是从关内过来的,既多数是闯关东人的后代。我和我妻子的祖先都是关内人,我的祖先是河北冀东丰润县人,妻子的祖先是河北冀中平原雄县人,大约都是嘉庆年间逃荒来到东北落居的,他们先后来的较早,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河北,山东和河南人于十八世纪中叶和十九世纪末来东北闯关东创业,是中原冀鲁豫地区人民寻找新生活出路的一个历史壮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有的落在原本荒凉的东北小村落垦地拓荒,继续务农;有的在关外一些大的集镇上设店经营,艰苦经商,把关内人更早掌握的制药,手工业加工,开办绸缎庄,银号,小百货,杂货铺,酱园,果子铺,饭馆和茶馆等技艺带到东北并发扬光大,这是很精明和伟大的事情。从而,原关外满族人和极少量东北汉族人才进一步在小城镇商业,手工业等领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

 

有关关内人“闯关东”后在老法库的创业往事,仅在法库镇内就应该不在少数。如果年龄在50多岁以上的法库人都应该记得,现在法库北街医药公司到原饲料公司一段街道两旁(距十字街北三百多米,现工会西侧道边及以南两侧老街),过去曾矗立着十几憧古朴典雅的老式青砖结构洋楼和水泥洋房,有的楼顶端门脸上方还带有龙虎走兽的洋灰雕塑。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那里的楼房仍残留着古香古气的老式店铺的模样,旧社会老店铺的吊挂式金属菱形招牌上面写着‘药局’,膏药’, ‘医堂’,‘绸缎’和“‘银号’等黑色字样,门上方店名牌匾和门两边楹联字迹还依稀可见。那些建筑大约应是清末或民国初年建造的。

 

原来在1956年工商业改造前,那里的多数店铺为中药房,诊所,绸缎庄,银号和杂货铺等而多数药房和老字号的店主及伙计是来自河南,河北的关内人。那些开药房,绸缎庄和杂货铺的店主在公私合营后成为了医药公司,百货公司,日杂公司的职工,而开诊所的中医师们都并进了县,镇级医院。


        
比较确切的依据是,我的一个老同学的父亲就是原来一老药房的店主,老人在世时我曾去过他家(八十年代初),几次见过,老人操一口纯正的河南话,那时他是县医药公司的退休老店员,记得说是在三十年代中期十几岁时接祖业从河南过来的。

 

近日一位佳木斯网友在法库贴吧转发帖《百年老店和发昌》,和一家河南人四十年代在法库的老照片,这又进一步说明了老法库北街有关内河南武安人于清朝末年闯关东,来法库创业开办药房的往事 这篇由河南武安县人武伦凯在《百年老店和发昌》回忆中,对1925年的法库十字街北街的描述中说道:“法库城中心是一个十字街,当时十字街以北为县城的主要商业街,街西侧店铺林立,‘和发昌’药局坐落在十字街北400米处路东。附近较大的店铺还有:‘和发德’药局,‘积盛丝坊’,‘德泉堂药局’,‘德泰兴药局’,‘公济堂药局’,‘公济钱号’等,还有不少小的店铺夹在中间,像小杂货铺,理发铺等。”
    
    真的应该感谢他!他的资料为发掘老法库的商业旧事和老北街的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些依据。很可惜的是,
这些老建筑于后来北街扩道时拆除了。

这里就是老法库百年商业老街之一条。

 

而另外一处是,如果是法库生人的中老年人们多数应该记得,现在十字街超市发商场山墙东起始,既吉祥广场西侧一直到庙后(老爷庙后身西北角一带)原老一百那条街,包括人们常说的地贸地区(原东凤副食一带)。据老人们讲,这条街是除北街药房等处以外的另一老法库热闹gai。我个人的记忆中,那里好像排列着编织社,酱园,茶馆,理发社,钟表铺,杂货铺,洋铁社,小百货,寄卖店,果子铺,饭馆等等,而中间那排宽大的房子里记不大清楚了,好像有弹棉花,木匠铺等作坊,还有卖年画的大屋子,七十年代后期才有的副食店,菜店和家具店等。那里的街道两侧多数为瓦房建筑,有的是水泥洋门脸,中间也有两憧二层洋楼,其中有一处老人们说在伪满时是协和会,有一处原来是果子,酱园和杂货铺,一个老同学说:这里1946年以前叫永承德杂货铺,店主叫薛世久,河北唐山人。后来归为辽西军区司令部叫大河商店。他的老父亲曾做过那里的店员。解放以后的五十年代中期改叫地贸。

 

老文化馆对过的那家小百货店是三间老式青砖平房,据这个老同学说,解放前叫‘三合义’,由一个吴姓的店主经营。解放后公私合营后在那个年月以经营文具纸张为主的小百货生意却十分兴隆。县里的机关,学校师生,文化部门的人员是那里的常客。店里的老店员多数还带有关内口音,六十年代初,我小时候居住时的那位大院居民组长就是关内人,还是个小脚女人,她的丈夫也说着一口关内话,面容俊朗,白净,待人和气,他就是那个小百货的店员,好像是河北或河南那边人。紧挨着文化馆南面的那家有四五间房子的国营寄卖店,在民国时是否是除十字街北‘德全当’外的另一家当铺还不清楚。我记得,小时候(六十年代中期)跟大人们去买过一次旧收音机,一进店内,散发着一股旧衣料或莫名的味道,显然都是旧物。店员多数为中老年男人,有的还是关内口音,店员们说话和气,买卖耐心,印象十分深刻。

 

这条老商业街的悠久历史还有两条很有说服力的依据是,我搜藏了一幅《1902法库的新安市场》老照片影印件。这个110年前,即清光绪28年的新安市场从画面上看,近处市场应该是现在吉祥广场的最南端,画面上依稀能看到是有摆地摊,戕菜刀,卖旧物,蒸包子,馒头摊铺等等场面,而往远处能看到这条老街沿街两侧的店铺房子,和老爷庙的钟鼓二楼。

 

另一幅是《1905法库门的日本军政署》老照片影印件,这幅画面的位置是现在老爷庙(吉祥寺)的西门,道东沿街的老瓦房店铺就是这条热闹街的北段,从街面瓦房的陈旧和道路地面上雨水冲蚀,路面高低不平的沟痕看,这条老商业小街至少在清光绪初年(光绪元年为1875年)就已经形成。另据法库历史最老的学校—实验小学校史记载,原法库第一完全小学建立于1902年,即有说当初叫法库城关学堂的。这又说明,在清光绪年间,法库门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推动了小镇初等教育的建立。

 

小时候听过一种说法,老法库的老字号多数为关里人所开,药铺主要为河南人,而银号,中医堂所,绸缎庄,染坊,小百货,杂货铺(也称下杂),酱园,果子铺,饭馆等多为河北人,也有山东人,开饭馆其中有的是外省来的回民。

 

值得一提的是,回民饭馆小吃在法库早年都十分有名,回民饭馆大多集中于现吉祥广场东侧的平房处,西街老电影院对过和老市场院里还有两处。他们善于做包子,花卷,蒸切糕,凉糕,油炸糕,豆腐脑等。我小时候在街上看到的卖包子回民老师傅是肩上背着扁圆形竹箱(筐),上面盖着干净的白布,有买卖时放在路边打理;饭馆里的豆腐脑在洋瓦(薄铁)铁桶或小缸里制作成型,盛豆腐脑的铲子是铜制的;而切糕有在店里卖的,也有用小车推到街上卖的,黄米面的金黄色大切糕坨蒸熟后放在湿润的白色垫布上,用刀切开后,那中间夹着红色大枣和青丝玫瑰的切糕颜色与味道十分诱人!顾客买切糕时,师傅用刀拉成一片一块的,再撒上点白糖,然后上称。那种用熟江米面制作,外皮挂白色粉面,内以芝麻,花生仁,枣泥,白糖做馅的凉糕外软内酥,香甜可口,更是当时孩子们向大人们哭闹,改馋的目标。这些儿时在这条老街上的记忆,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

 

基于上述关里人早年来法库门开店的事实,老法库清末至民国初年形成的繁荣商业市井现象,与冀鲁豫地区人民到东北的闯关东创业有着很广泛的联系。

 

关于老法库的热闹街,还有的老人说,法库有一条‘华尔街,还有一处叫‘中央段’。都是哪个年代形成,具体位置都在哪,是否与我说的是同一地方或另有地点,我这个年龄还说不上来,也请知情的老人们赐教。

 

如今那些早年闯关东来到法库门创业的河南,河北,山东的关内儿女都早已相继离开了人世,他们的后人也应多数在法库生活着。尽管这段历史现在很少有人提及,但他们的祖先在遥远的法库门所留下的经商足迹,为东北人民,为法库人民带来的商业繁荣和制药,开店铺,手工业技艺应值得人们永远铭记!而那些留有清末和民国年间店铺烙印的老建筑可惜在后来的城镇改造中逐渐消失了,这的确也非常可惜!

 

今天,我们谈到这段旧事,并非是在复旧,而应该使人们知道老法库街过去的历史,如果没有前辈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去构筑法库门过去曾经的商业市井和老手工业基础,就没有后来和当代法库城如今的繁荣。一座老城若抛开过去的发展史去谈现在的发展,也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

 

                                               201212月于沈阳

作者:原野 来源:本站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法库情缘(faku.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akupc@163.com 站长QQ:2425329 QQ群:19466147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法库情缘网立场 本站只是信息发布平台,所有内容都来自网络,网友自发,摘自信息报等。禁止发布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己分辩真伪,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
    辽ICP备08002651号-3
  • Powered by laoy! V4.0.6
  • 辽公网安备 21012402000128号